1993
導演:Martin Scorese
Daniel Day-Lewis as Newland Archer
Michelle Pfeiffer as Ellen Olenska
這是一對男女愛的死去活來的愛情故事,原著是Edith Wharton的小說。(如果你覺得好奇怪這篇怎麼這麼長,不要懷疑,那是我的怨恨,為了電影英文,我看了五次!五次!←明明奇士勞斯基就在旁邊喔我居然不能選想到就有氣)
1870年代,紐約上流社會,Newland Archer與May Welland論及婚嫁,May 的表姊Ellen以侯爵夫人的身份從歐洲回美。Newland起初是為了May而幫助Ellen,希望她被紐約名流接受,但上流社會是相當保守的,一個想要離婚又有許多醜聞流傳在外的女人(不論醜聞是真是假),很難被接受,更何況她年輕時便以許多新作風為保守派所不喜,即便她屬於一個有權有勢的大家族、即便她美麗聰明,其他人也不會接納她。
Newland盡其所能讓Ellen瞭解這樣的事實,並提醒她,縱使離婚有法律依據,也從沒有人使用過。Newland勸她聽家族的話,而Ellen也照做了。不過Newland卻第一個開始後悔。
May與Newland的婚姻,建立在愛情上,宴會上Ellen問Newland他對May的愛可有極限?Newland說即使有他也尚未碰到,Ellen則點點頭說,那就是真愛了。
女人是敏銳的,May察覺Newland想要加速婚禮似乎是為了幫自己解決另一件事情,而不是因為愛她。雖然表面上,Newland說服了May,但他自己也察覺了。
紐約,Ellen寓所,爐火焰焰的燒著,Ellen坐在長椅上,Newland的臉也隨著火忽明忽暗。
他終於瞭解May是對的,他結婚是為了遠離他更在乎的人,那就是Ellen.
Ellen流著淚說你不曉得你讓我改變多少,我以前太天真,不曉得是因為你的緣故人們才對我這麼好……
Newland說他仍是單身啊,
“You can be, too.”
可是Ellen不行。背後的家族不會允許這一切,她已經嚐過一次苦果。
“I can’t love you unless I give you up.” Ellen說出了唯一的解答。如今她只能像最初自己希望的那樣,看著甜美的May嫁給Newland,沒有其他選擇。
紐約的兩大家族,在May和Newland的婚姻中,結合了。
聽家族的話永遠是最好的選擇,但是Newland很痛苦。不過也正如同Ellen說的,如果Newland背棄家族與禮教,那麼他就不是她所喜愛的Newland了。
婚後,他曾經給自己機會,在一次探訪Mingotts家老奶奶時(可以說是紐約上流社會的領袖),這位母系族長要求Newland去跟Ellen聊聊(她算是Ellen的姨媽之類的親戚,知道Ellen跟Newland小時候玩在一起,而且兩人很親,去問候一下理所當然)。
他在碼頭發現她,她正遠眺夕陽西下,一片金黃。
He gave himself a single chance. She must turn before the sailboat crosses the Lime Rock light. Then he will go to her.
但她沒有。
於是他走了。永遠留下的,只有美麗的背影。
後來他才知道,Ellen曉得他在後面,她說她察覺腳步,而她故意保持不動。兩個人就這樣錯過了,不過那也於事無補,因為打從一開始,是的,就從Ellen回到紐約開始,他們之間就不可能。
Newland said ”You gave me my first glimpse of a real life, and then you told me to carry on with a false one. No one can endure that.”
”I’m enduring that,” Ellen responded.
結婚之後,Newland好幾次想要對May說他的想法,但是都沒有說出口,其實我一直都懷疑May是知情的,只是不點破而已。
The first months of marrige were said to be the hardest.After that, they would have nearly finished polishing down all the rough edges.
可是May把Newland消磨殆盡了,因為連他最想保留的尖銳也被磨平。
他一直認為May代表上流社會最美好的一切,she was innocent of all these intrigues and of much else. But what if all her clame, her niceness were just a negation, a curtain dropped in front of emptiness?
May比Newland早一步離開人世,臨終前,她單獨對兒子說了一段話,在Newland陪同兒子前往歐洲時,他兒子轉述了那段話給父親,May相信Newland不會轉身離她而去,所以她放心將家庭交給他,”once when she asked you to, you gave up the thing that you wanted most”
Newland was surprised ”she never asked.”
最後,終於有人猜到這件事並且同情(pity)他,而且那人還是他的妻子,這令他非常感動。
他兒子應未婚妻要求,要去探望Ellen,他不大清楚父親與這名女士之間的關係,只曉得她照顧未婚妻良多,Newland堅持不上公寓,他兒子笑笑要他在這裡等。
頭髮都白了,Newland往公寓頂樓望去,只見一扇半開的窗戶,反射著太陽,就像多年前那波光粼粼,剎時間,美麗的背影又出現在他眼前。
或許因為沒讀過原著,所以對導演的安排很滿意,反正我也不知道那些情節被刪去,只要好好欣賞導演呈現的就可以了。我覺得有點像美國版的《紅樓夢》,但是在美感方面當然稍有不足,畢竟它是美好加上富裕之下的悲劇,在說一個男人跟一個女人之間的愛情;不過《紅樓夢》不然,不只在說愛情,還有很多其他,結局褪去容華富貴,是得不到一切的悲劇,所以終究不能相提並論(又離題了)。
Edith Wharton要呈現的是上流社會的醜惡與束縛,她渴望自由,但是也藉由Ellen之口,告訴大家,這是不可能的,沒有那樣一個地方容得下Ellen與Newland,除非他們乖乖坐在家族安排的席位上。她的語言精鍊,雖然造成學習者理解不易(小姐我是看英文對白啊,我跟得很辛苦你知道嗎?),不過言簡意賅:
This was a world balanced so precariously that its harmony could be shattered by a whisper.
電影第一幕拍劇院,上演的是《浮士德》,旁白輕輕的說”It was known in New York but never acknowledged the Americans wants to get away even quickly than they want to get in.”那時Ellen回美國後第一次與Newland見面。
第二次上演《浮士德》,Ellen與Newland感情撲朔迷離,她沒有等到他的黃玫瑰,但卻讓他離開紐約去找她。
第三次,《浮士德》對Newland而言簡直心如刀割(那句Farewell真是痛啊),他藉口頭痛要求May一起回家。
雖然Newland喜愛藝術(他在歐洲留學的時候從不錯過任何一場畫展),就像Ellen一樣,但這時《浮士德》只是藉口吧,舞台上只有Ellen的影子。
- Feb 12 Tue 2008 19:06
電影英文之二《The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