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列夫.托爾斯泰著,草嬰翻譯,《安娜.卡列尼娜》,台北:木馬文化,2002年5月。

前情提要:在我深深為《刺蝟的優雅》所折服之後,不看《安娜.卡列尼娜》實在是太不合情理。

正文: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註1) 為了說明這不幸,托爾斯泰大叔安排安娜的哥哥(斯基華)嫂嫂(陶麗)先出場,安娜在書中一出現,就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我對安娜安慰嫂嫂這個橋段非常不以為然,因為不論她說得再好聽,也無損於這段婚姻關係的痛苦。

安娜在火車站與伏倫斯基的邂逅,是整個故事的開端,他對她一見鍾情無法自拔,當天晚上伏倫斯基去斯基華住處詢問宴會賓客的事宜,就是為了見她一面,我很喜歡這個場景:「一個人在晚上九點半到朋友家打聽一次預定宴會的細節,沒有進去,這事本沒有什麼特別和奇怪,可是此刻大家卻覺得奇怪。而在所有的人當中,最感到奇怪和彆扭的卻是安娜。」

當時伏倫斯基已經與陶麗(安娜的嫂嫂)的妹妹:吉娣,發展出論及婚嫁的關係,當晚在場的除了安娜之外,還有吉娣,因此推論這對年輕男女好事已近沒什麼好奇怪的,但這是個殘酷的誤會。

隨之而來的舞會,其實是兩個女人的戰場,張愛玲說情場如戰場啊(笑),可真是一點也不為過,我想安娜當時並沒有猜出自己的心意,純粹為了贏得男人的心而感到很有成就感,但並不想投入愛情。可是,當伏倫斯基尾隨她來到彼得堡時,一切都變了。伏倫斯基是真的為她神魂顛倒:「我來到這裡,是因為你在,我沒有別的辦法。」安娜已經落入愛情的陷阱,千百年來多少人沒能逃過,自願往下跳者更是不計其數,更何況這名有婦之夫,擁有的雖是道道地地的家庭;卻只有虛有其表的愛情。


我曉得托爾斯泰有意讓安娜代表美麗、動人、充滿活力的女人,但我無法喜歡她,她因為贏得男人的青睞而得意,最後一發不可收拾,這我可以理解。我也能理解她受到時代的限制,所以當她追求她所愛的,她必須在她的兒子與愛情之間做出抉擇。由於托爾斯泰極其成功地運用寫實主義的筆法,描繪出男女的愛情與相處,他呈現那種美好,還有那種醜陋,所以,安娜越來越自私;伏倫斯基越來越冷淡,這一幕幕都在我眼前上演,讓我怎麼樣也沒有辦法喜歡她。

「他望著她,好像望著一躲摘下已久的、凋謝的花,他很難看出它的美──當初他就是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來,而因此也把它毀了的。」(註2) 伏倫斯基是這樣想的,我也是這樣想(喂)。
我認為接近現實的小說,呈現了我們的生活,或許比一般的人生更加真實、更加坦率,但是,就在托爾斯泰真真實實、一絲不苟地呈現這對男女的戀情時,我同時也因為他的忠於現實而產生厭惡,我需要距離來產生美感,就好像從霧裡望出去什麼也看不清楚卻什麼都很美,太近太仔細,會毀了一切,可那正是這部小說的偉大之處。所以我絲毫沒有自圓其說的意圖,我對於這本小說不會那麼喜歡,而是充滿了矛盾。就好像安娜說的:「我們結合前心心相印,難捨難分;結合後卻分道揚鑣,各奔西東。這種局面又無法改變。」 (註3)

論這部小說的文章太多,以下就不繼續講這種個人的淺見,進入個人無意義吐嘈不重要可以別浪費時間看的部分:

1. 由於這是描寫俄國人的小說,所以,他的人名,還有姓氏,都會讓你覺得「咦這誰啊有出現過嗎?」然後才發現「啊原來就是他啊!」,直接舉例說明:斯吉邦(小名斯基華).阿爾卡迪奇.奧勃朗斯基(安娜的哥哥)
阿歷克賽.基利洛維奇.伏倫斯基
阿歷克賽.阿歷山德羅維奇.卡列寧(安娜的丈夫)
康斯坦京.德米特里奇.列文
幸好他們大多以姓氏相稱,否則那個中間名實在讓人很憤怒。(整本書中所述皆為貴族,所以稱呼家族時往往也讓人憤怒,謝爾巴茨基家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 我很喜歡「謝爾蓋.伊凡諾維奇.柯茲尼雪夫」這個名字,可惜劇中他戲份不多,他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告訴我們求婚時機有多重要(笑)。

3.然後,我覺得托爾斯泰也十分關注狗說話的權利(別聽她亂講):
「他們這樣交談的時候,拉斯卡豎起耳朵,抬頭望望天空,又責難似地朝他們望望。
『他們終於找到個說話的時候了,」拉斯卡想,「鳥兒又飛來了……瞧,真的飛來了。他們卻把牠錯過了……』」 (註4)

拉斯卡真是一隻可愛的狗(喂)。

4. 我看到這一段是有點傻眼啦,畢竟我不太懂外國的禮儀:
謝普霍夫斯科依吻了吻英俊的司務長濕潤嬌嫩的嘴唇,又用手帕擦了擦嘴,走到伏倫斯基身邊。(這真是一種萬惡的禮儀)


最後,不免俗的要來節錄一段(頁802):
凡是講究禮節的主人總是希望客人們覺得,他家裡安排得如此完美,並沒費什麼力氣,而是本來就有的。但陶麗知道,即使孩子們當早餐吃的牛奶糊也不是天上掉下來,因此像這樣豪華而複雜的家庭生活一定是由誰苦心安排的。陶麗從伏倫斯基打量餐桌的目光,他對餐廳侍僕點頭示意的姿態,以及他徵求她吃冷湯還是熱湯的口氣上看出,一切都出自這位男主人的精心安排。安娜在這方面花的力氣就同維斯洛夫斯基一樣。安娜、史維亞日斯基、公爵小姐和維斯洛夫斯基全都是客人,都快活地坐享現成。


註1:列夫.托爾斯泰(1820-1910)著,草嬰翻譯,《安娜.卡列尼娜》,台北:木馬文化,2002年5月,頁24。
註2:同上,頁464。
註3:同上,頁964。
註4:同上,頁2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storianv 的頭像
    blstorianv

    Smiling in Slow Motion

    blstorian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