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ly Kubrick(1962)與Adrian Lyne(1998)之不成熟不專業比較
※由於Kubrick(庫伯力克)的版本比較早,所以我無意比較彩色或黑白之差異
■片長
Kubrick的152分鐘真的是太長了,我早就說過我耐不住,換成是《與狼共舞》,四小時照樣讓人覺得津津有味啊,雖然凱文科斯納也挺囉唆,但還沒讓我想睡。
Lyne只講了137分鐘,還交代了前因,讓人比較容易接受男主角愛上Lolita的理由,這點Kubrick也沒講清楚。
■選角
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我如坐針氈,因為Kubrick的男主角(Humbert)實在太像警探而不像文學教授。請不要告訴我什麼人不可貌相的問題,拜託這是電影,就算演員本身沒有也得演出來,不然你當原著男主角設定寫假的啊!
Kubrick的女主角我沒什麼意見,不過,飾演她媽媽的女星,雖然很適合與這位「警長」在一起,但是想也知道這位文學教授應該是不會想要這種女人作妻子的,同理,Qulity看起來也像怪叔叔,Lolita會因為他有「藝術氣質」而愛上他還真是奇怪啊。(好啦我曉得台詞那樣寫你也沒辦法)
Lyne的版本,Lolita稚氣未脫,她母親也是個美人,沒有露骨的風騷,跟看起來充滿憂鬱與文藝氣息的Jeremy Irons(傑瑞米艾朗)搭配起來剛好。不是我在稱讚,Jeremy Irons的氣質才像是文學教授嘛,這種男人發起神經來,你還會同情他的脆弱(但不代表認同或原諒),不過換成1962年的版本,我只覺得想一腳踢開而已。
■配樂與場景
這裡我不得不對Kubrick大肆批評了,雖然我不能說Lyne的表現有多好,但是他至少沒有把氣氛跟配樂搞砸,Kubrick在開頭時讓我誤以為是警匪片,而且Lolita的樣子弄得不像小女孩不說,在Lolita懷孕、拜託Humbert給予經濟援助的一場戲,貧困的Lolita竟然還可以有一個亮麗的髮型、家中情形也不像她所表示得那麼窮困,家具閃閃發光(好新的冰箱啊Lolita,你花多少錢買的?),實在令人匪夷所思。Lyne的同樣一幕,真的會讓我覺得這小女孩好可憐,她一生都被這男人給毀了,生活把年紀輕輕的她折磨的有些憔悴了,她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年的小女孩,Jeremy Irons應該也明白,是他一手造成了這些。
話說到這裡,我還是不推大家去看,要知道我也不過是因為看了Kubrick所以想知道別人會怎麼拍,如果電影換成鋼琴教師,我可能沒有勇氣按下播放鍵,不是任何電影都可以再來一次。
- Jul 28 Tue 2009 21:20
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兩種版本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